氤氳的艾草香中,師生們圍坐在案前,將翠綠的艾草汁揉進雪白的糯米粉里……3月30日至31日,學校食品工藝學教室內洋溢著融融春意。這場由糧食學院團委聯合食品協會、金谷義工站共同打造的“青團映春色”傳統文化盛宴,讓師生們在氤氳的蒸汽與歡聲笑語中,將春日的饋贈揉制成團,用匠心守護傳統技藝的溫度。
“青團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寒食粿,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穿之,插于門楣’,后逐漸演變為寄托思念的清明食俗。”活動伊始,食品協會指導老師李奕璇手持新鮮采摘的艾草,將青團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操作臺前,食品協會會長付宏杰正示范“三揉三醒”古法技藝:“艾草汁要分三次融入糯米粉,每次揉至‘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才算到位?!眮碜圆刈宓膶W生耿噶仁慶首次接觸江南時令美食,在反復實踐中逐漸掌握包餡精髓:“看著蛋黃肉松餡在青皮中慢慢收口,突然懂了什么叫‘把春天包進掌心’。”此次活動得到了校黨委宣傳部的支持,同學們紛紛在官方平臺留言“傳承傳統文化,身為江科大的學生,我倍感自豪!”
31日下午,由學生志愿者組成的“送春小隊”穿梭在校園各個角落,將春日溫暖送到后勤宿管老師、環衛工人們的手上,并送上“春日禎祥”“勞動光榮”等貼心祝福。宿管陳叔對著孩子們的鏡頭豎起大拇指:“孩子們把江南的春天包進青團,我們把江科大的溫暖揣進心窩?!?/p>
“當艾草清香浸潤年輕的心田,當勞動教育遇見文化傳承,這就是最生動的育人課堂。”22級糧食工程專業龔林敬同學作為活動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旨在將專業特色與中國傳統節日美食相結合,邀請同學們一起體驗傳統美食制作過程,共賞春味,幫助年輕一代更好地傳承延續中國特色飲食文化。
傳承優秀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此次活動不僅讓同學們了解和學習了青團制作過程,也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節日氛圍。那些包裹在碧玉團中的,不僅是春天的滋味,更是學校對文化傳承的堅守與創新。
(撰稿:武兆文 文軒 楊浩元 劉楊浚 初審:羅文 二審:鄒佳靜 編輯: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