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外國語學院2422111881團支部在鎮(zhèn)江市烈士陵園開展“緬懷先烈承遺志紅色基因代代傳”主題活動,通過志愿清掃、擦拭碑銘、參觀學習等形式,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先烈的深切緬懷,踐行新時代雷鋒精神。
緬懷先烈 志愿清掃
在領取各自的打掃工具后,志愿者劃分了負責打掃的范圍,嚴格分配工作職責,每一位志愿者在自己負責的片區(qū)都盡職盡責,努力將地上的落葉以及雜物打掃干凈。在打掃的閑暇片刻,偶爾瞥見一座座烈士的墓碑,和大部分時候一樣,志愿者會不自覺地計算歷史人物的年齡,17、18、22......這些年輕的數字用自己的生命守護這個古老的國家,守護現在“年輕”的我們。
銘記歷史賡續(xù)血脈
在完成打掃工作后,志愿者走進鎮(zhèn)江烈士陵園紀念館參觀,肅穆與莊嚴如無形的風,裹挾著歷史的重量撲面而來。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石碑與雕塑,無聲地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信仰的純粹。這里沒有喧囂,只有時間沉淀的靜默,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低語:那些長眠于此的靈魂,曾以熱血澆筑過這片山河的底色。紀念館內的陳列如同一部凝固的史詩,將無數無名與有名的生命串聯成民族的脊梁。他們的面容或許模糊,但精神卻如星辰般永恒。凝視那些褪色的遺物與泛黃的信箋,不禁思索:是怎樣的信念,讓平凡之軀在危難時刻選擇挺身而出?答案或許藏于展墻上一句句樸素的誓言中——為家國,為蒼生,為心中不滅的光明。
最深的觸動,源于對“傳承”二字的領悟。烈士的精神從未止步于歷史,而是化作薪火,代代相傳。紀念館外,與志愿者同行的少先隊員擦拭墓碑的身影與志愿者隊伍的紅馬甲,皆是這種精神的當代注腳。他們以行動證明:英雄的火焰永不熄滅,只需一個躬身、一份擔當。
離開時,夕陽為陵園鍍上一層金輝。回望紀念碑,它不僅是過去的豐碑,更是未來的燈塔。這些英雄烈士的脊梁,不僅支撐起了當年的戰(zhàn)爭局勢,更是如今我們家國的傲骨所在。
(撰稿:潘守碩 劉蕭豪 初審:程鵬 二審:丁紅 編輯: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