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個院系黨組織與12家企業黨組織結對共建,開展了35次聯學聯建活動。”“學校圍繞文化產業、興農產業、健康產業等實施對接產業鏈黨組織共建項目16項,積極探索在產業鏈上開展黨員教育新模式。”“選派青年黨員教師深度融入智能制造、新能源發電等產業鏈,為鏈上企業提供技術攻關服務。”……過去一年,我省高校黨組織積極對接產業鏈黨組織,高校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人才優勢高效率轉化為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優勢。
錨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高校何為?2024年,省委教育工委會同省委組織部創新開展“高校黨組織對接產業鏈黨組織”行動,推動全省高校深度對接產業鏈黨組織,以黨建聯建形式搭建校企高效溝通、產業有效合作、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黨建與事業融合發展、互促共進的疊加效應。
廣泛聯動共建,“紅色紐帶”連通產學研用
推出《在常高校助力“1028”產業體系優勢平臺(院系)索引》,“產業鏈黨建校地共建實踐基地”和“常州市重點產業鏈技術攻堅黨小組”授牌成立,在常高校與市級產業鏈牽頭部門簽訂黨建共建與產學研合作協議……2024年12月30日,“高校黨組織對接產業鏈黨組織”常州專場“干貨”滿滿。近年來,在常高校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組織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同頻共振。
近幾年,省委組織部指導各地根據產業集聚程度、發展階段等情況組建產業鏈黨組織。2024年,省委教育工委結合教育部開展的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不斷完善高校黨組織對接產業鏈黨組織的工作機制。
“高校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陣地,又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匯點。要以組織力增強驅動力、發展力、競爭力,更好地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堅強支撐。”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江涌表示。省委教育工委出臺全面推進高校黨組織對接產業鏈黨組織工作方案,深化校企黨組織結對共建、建立黨員協同攻堅小組、推動加強共建共享共用、組織黨員專家技術咨詢指導、針對性地轉移轉化科研成果,推動政產學研各界資源向產業鏈集聚。
業務工作開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我省高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行業資源優勢,通過與鏈上企業、產業鏈黨組織、地方產業鏈主管單位對接,將理論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鏈產品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緊密融合,基本實現與產業鏈黨組織對接“全覆蓋”,全省高校與858個產業鏈黨組織深度對接,服務鏈上企業超萬家。
南京江北新區智能裝備產業鏈黨組織涵蓋21家企業,涉及環保設備制造、控制系統、服務機器人、裝配制造等領域;太倉市航空航天產業集群聚焦航空關鍵零部件、航空機載系統等領域,集群黨組織覆蓋11家企業……根據省級層面編制的《全省產業鏈黨組織基本情況匯編》,高校“按圖索驥”,實現精準匹配。
對接中,各單位通過理論聯學、陣地聯建、活動聯辦、發展聯動、品牌聯創等方式,打通校企產學研合作的信息壁壘和機制障礙,引導各類資源精準流動,實現“1+1>2”的工作效能。
架起互動橋梁,“紅色引擎”驅動事業提速
“我們都是‘一條船上的人’,共生共榮的‘一條船’精神是我們的共同價值理念。”在江蘇省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鏈黨組織聯建共建啟動儀式上,雷競技ray官網黨委書記楊建新表示。江科大依托產業鏈開展黨組織聯建共建,選派10名黨員科技特派員、成立12個黨員科研攻關小組,瞄準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重大戰略產品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共同解決船舶海工產業發展關鍵問題。
高校黨組織和產業鏈黨組織有效對接,讓雙方聚焦國家和江蘇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智聚力解決鏈上企業技術難題,這是我省打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轉移轉化關鍵堵點的創新嘗試。“黨建聯建讓高校對區域、產業需求更加了解,更能有效強化科技創新成果和創新創業人才的高質量供給。”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潘漫表示。
2024年,教育部和我省簽約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省委教育工委積極開展校企黨組織對接,聚焦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先進材料等領域協同攻關,在產教融合中把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好。
海安南通大學高端紡織研究院是南通大學與海安市人民政府聯合建立的高端紡織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成立以來,研究院新增產學研項目18個,服務企業20余家。據了解,南通大學各二級學院黨委與16個市級產業鏈黨組織簽訂了共建協議,并成立了“高端紡織技術”“現代船舶與海工綠色修造技術”等10個攻堅黨小組。
淮陰工學院充分發揮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和“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團隊作用,與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以澤團隊、江蘇高路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共建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全產業鏈技術與裝備創新平臺,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我們主動對接區域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提升辦學水平。”該校黨委書記常綠說。
當前,全省高校和產業鏈黨組織廣泛共建“高校黨員專家+企業黨員工程師”聯合攻堅小組,梳理高水平學科專業、高層次科技人才、高價值創新成果“三張清單”,精準為鏈上企業送技術、送服務、解難題。各院系推動教師黨支部針對性選擇產業鏈黨組織開展結對行動,發揮“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頭雁”效應。2024年,我省71所高校的110個團隊入選教育部“強國行”團隊,數量居全國第二。
提升聯建實效,“紅色平臺”助力人才成長
學校黨委帶頭走訪聯建產業鏈企業,產業鏈企業組團進校招聘,提供崗位2000余個;對接的產業鏈黨組織專門組織鏈上83家單位開展秋季招聘,為學校畢業生提供1000余個就業崗位。與產業鏈黨組織對接以來,南京工程學院充分利用聯建“紅色平臺”帶動學生就業,成效顯著。
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高校黨組織與產業鏈黨組織有效對接的生動實踐。2024年,我省舉辦“服務新質生產力 校地強鏈促就業”秋季校園專場招聘會,有效招聘崗位較往年提升10%。黨建聯建過程中,校企、校地在推動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有效協同攻關之余,也在日益緊密的聯系中推動人才培養合作升級。
對接實踐中,我省高校深化與企業“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黨建引領協同育人,培養在校學生,也培養企業員工,回答產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時代命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過互派掛職人員等方式深化共建合作,通過實習實訓、聯合培養等方式深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南京工業大學全國、省級“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聯合3校2村1企黨組織開展“數智鄉村”黨建聯建,建立實踐育人基地;南京林業大學實施產業鏈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共建育人基地、共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實施實訓教學、共同評價培養質量,推動校企、校地人才共育、信息互通、精準對接。
育學生,也培師資。各高校積極選派黨員骨干擔任鏈上企業技術顧問,引導教師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自覺實現觀念理念轉變與知識能力更新,成長為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同時,探索以“企”為媒引育人才,積極從企業引進高級工程師等既有理論素養、又有實踐能力的人才作為專職教師,最大程度滿足高層次人才發展需求。
為確保對接聯建實效,省委教育工委將高校黨組織對接融入產業鏈黨組織情況及作用發揮情況列為江蘇教育領域黨建重點舉措,有效引導高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基層黨支部主動作為、精準對接、共建共贏。
相關鏈接:江蘇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