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領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第四次黨代會以來,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聚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江蘇全力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集群的重大需求,開展有組織科研,全力推進“首席科學家工程”,積極謀劃重大科研項目,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引擎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全面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標志性科研項目取得新突破。依托111引智基地,深入挖掘海內外資源,拓展海外高端人才項目和聯合基金項目的申報渠道。獲自科類國家級科研項目90項,再創歷史新高。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3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首次獲批外國資深學者項目1項(全國資助60項)、外國優秀青年學者項目1項(全國資助55項)以及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1項,再次獲批重點項目1項。新增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參與6項,新增其他省部級項目41項。開展裝備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攻關,軍工科研持續增長,獲批國家級JG項目9項、省部級JG項目11項,其中首次獲批國家深海工程重大專項項目4項、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慧眼行動項目1項、工信部產業化工程項目1項,交付軍品裝備33臺套。首次獲得江蘇省技術轉移聯盟技術轉移工作創新獎。獲批國家社科基金13項(其中重點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3項;獲批省社科基金項目12項(其中年度重點1項,經濟專項1項),省軟科學計劃項目3項,省教育廳高校哲社重大項目2項,出版學術著作30部。
高水平科研成果頻登國際頂級期刊。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突出船舶、海洋、蠶桑等特色優勢領域,同時發力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興特色方向,深化國際合作,引進國際前沿技術,主辦船舶與海洋工程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共同探索前沿科技領域,助力前沿學術成果產出。第四次黨代會以來,發表C類及以上高質量論文1378篇,首次以第一單位發表Nature正刊論文1篇、Nature子刊論文1篇。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其他各類省部級和集團學會獎勵33項。授權國內發明專利741件、國外發明專利30件,1個專利項目獲得中國專利獎優秀獎,專利轉讓位于中國高校排行榜第25名,近5屆雷競技官網獲中國專利獎位列“中國發明創造TOP100高校”榜單第38名、江蘇省第6名。作為全省唯一代表,入選2024年度全國知識產權信息工作服務“優秀案例”。
舉辦船舶與海洋工程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
《新華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雷競技官網首次以第一單位在《Nature》發表研究性論文
學習強國報道雷競技官網入選2024年度全國知識產權信息工作服務“優秀案例”
科研平臺建設增勢強勁。結合學校自身學科特色和科研優勢,聚焦前沿科技領域,注重精準定位,明確科研平臺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并加強與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確保科研平臺建設能夠真正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牽頭申報江蘇省科技廳重點實驗室1項、參與申報2項。新增獲批省部級平臺4個,分別為國防類省JMRH平臺、江蘇省發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能源利用與零碳轉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創新聯合體、江蘇省科技創新智庫基地;新增獲批鎮江市重點實驗室3個。
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推進。堅定走與行業、地方融合發展之路,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優勢,積極推進學校優秀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學校科技副總獲批數連續兩年位列全省第一,省產學研合作項目數連續三年位列全省第一,連續兩年被江蘇省科技廳表彰為江蘇省技術轉移工作先進單位,連續四屆榮獲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先進集體獎。新型浮式防浪消波裝備成功應用于江蘇鹽城大豐港、浙江舟山新區六橫島,極大地保障了海洋養殖業的穩定發展。晶硅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成果5項指標打破世界紀錄,與江蘇美科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實現落地量產,獲批省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立項2000萬元。研發全新的高端船板鋼焊接技術,打破了國外對高能量密度電弧焊接相關技術長期壟斷,應用于沙鋼集團,獲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船用薄板矯平設備應用于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被央視新聞頻道專題報道。研發的國內首艘89.9m內河綠色多用途滾裝船、“現代造船解決方案CSS”、激光樣板切割機、智能投油裝備在行業龍頭企業推廣應用。培育的“華康系列家蠶抗血液型膿病(BmNPV)”新品種,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大規模應用,入選江蘇省行業領域十大科技進展。11項決策咨詢報告獲省部級及以上領導肯定性批示。
信心揚帆乘長風,意志錨定破巨浪。學校將繼續傳承興船報國的不熄火種,不忘海洋強國的時代使命,朝著“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的長遠目標奮進,為早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江科大力量。
(撰稿:科研院、人文社科處、海裝院、宣傳部 初審:張靜 二審:張馳 終審:毛暉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