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的殿堂里,每一個學生都承載著夢想與期待,但有時候,這些夢想會因一些挑戰而顯得遙不可及。小林,一位軟件專業的大三學生,正站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他的學業之路令人擔憂。在大二學年,他累計掛科14門,這個數字如同沉重的大山壓在他的心頭,他也成為大家眼中的“學困生”。我曾多次與他促膝長談,試圖引導他找到問題的根源,但每一次談話似乎都只在他心中激起了一絲漣漪,難以引起真正的改變。作為他的輔導員,我深知,面對這種情況,必須要采取實質性的措施來幫助他走出困境。
轉變策略拉近距離
在國慶假期尾聲,我收到了小林發來的請假消息。他因為買不到10月6號的車票,希望7號再回校上課。經過了解,雖然這是出于車票問題的合理請求,但這條消息讓我意識到小林在學習上的惰性依然存在。根據前期溝通經驗,常規的傾聽和說服教育手段在當前情境下已難以產生顯著效果。于是,在接下來的溝通中,我決定改變策略,嘗試以一種新的方式與他交流。
首先,我積極回應了他的請假請求,肯定了他懂事、有禮貌和尊重老師的良好品質;其次,我向他表達了對他的關心,擔心他因為請假而錯過重要的學習內容;最后,我用更直觀、更具體的方式來與他溝通他的學業問題。我向他展示了我電腦上梳理的“小林的個人表現檔案”,這份檔案詳細記錄了他本學期的課程通過情況、兩個學年績點、等級考試、科研競賽、班級排名位次以及每次談話后的改變和進步等基礎信息,充分讓他看到自己的學習狀態和成果。過了許久,我收到了小林的回復:辛苦了老師,讓您費心了。幾小時后,小林再次發來消息:老師,我明天到校,請您放心。小林的這些舉動,讓我感受到了他內心的觸動,也讓我看到了他愿意改變學習狀態的積極態度。
第二天,小林主動來到我辦公室,我們深入探討了他當前所面臨的學業困境和挑戰。經過分析,我們共同識別出三大核心問題:首要問題在于小林英語基礎薄弱,特別是在《數據結構》等課程中,由于基礎英語詞匯的缺乏而導致理解困難;其次是專業課程難度大,僅靠認真聽講和完成作業,難以保證不掛科;最后是小林的自律性有待加強,這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
建立學業幫扶三角 突破困局
針對小林英語基礎薄弱和自律性不強等問題,我建立了輔導員-學生本人的目標和監督機制。首先,以書面形式設定學習目標任務,包括攻克單詞關,將課本中所有單詞都摘錄下來,設定每日、每周任務量,確保學習進度有序進行;其次,定期檢驗學習成效,每周檢測一次學習效果并確定下一周任務;最后,檢測之后進行及時交流和溝通,分享學習感受,總結收獲,并探討改進方向。
針對專業課程難度大的問題,我建立了朋輩黨員-學生本人的互助幫扶機制。在大家的積極鼓勵和引導下,小林主動尋求幫助,選擇與他相熟的班長請教學習方法并接受適當的指導。
在幫扶過程中,我與班長也每周定期溝通,交流小林的學習狀態和進展,相互配合。同時囑咐班長要以鼓勵為主,保持足夠的耐心,給予小林信心,幫助他逐步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通過建立“輔導員-小林-黨員班長”的學業幫扶三角,為小林打造了一個全面、系統且針對性強的學習支持體系。這些舉措不僅讓小林夠感受到了輔導員的悉心陪伴與專業指導,更讓他深切體會到了同學和朋友給予的溫暖關懷與堅定支持。在這樣的環境中,小林將更有動力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給予空間持續關懷
在幫扶的前期階段,小林基本能夠按約定時間主動來辦公室反饋學習進度。雖然偶有松懈,但我會以每周下宿舍為契機,用關心的方式了解他的近況。隨著關心次數變多,我逐漸觀察到小林從最初的靦腆和話少,變得更為放松和愿意主動交流。他從內心深處慢慢愿意接受老師和同學的關心。
通過一個學期的堅持和努力,小林在大三上學期學業成績取得了很大進步,僅有一門課程未通過,這是他目前為止取得的最好成績。當看到成績時,我第一時間對他的進步表示了肯定和祝賀,小林自己也深受鼓舞,他表示會繼續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與小林的相處,我發現用心溝通、傾情陪伴才能獲得學生真正的信任。當學生的學習態度出現持續下滑時,僅依靠提醒已難以產生良好效果。在此情境下,輔導員應更注重發揮關心和陪伴的力量,適時調整溝通策略,以更貼近學生內心的方式進行交流,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此外,學困生的幫扶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難免會遇到學生的抵觸情緒,此時也要適當給他們一些空間,給予關懷和鼓勵。
【人物簡介】劉沙沙,中共黨員,講師,張家港校區輔導員,北森生涯輔導師,江蘇省就業創業指導師。曾獲蘇州市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優秀指導教師、校優秀輔導員、校區優秀共產黨員、雷競技ray官網第三屆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三等獎等榮譽。
【座右銘】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撰稿:劉沙沙 初審:張靜 二審:張馳 終審:毛暉 編輯:張靜)